「产品矩阵平台」后端架构白皮书目录结构
By Leeting Yan
目录结构
第一部分:总体架构蓝图
- 平台化思维与产品矩阵战略意义
- 系统架构总体图与逻辑层划分
- 多业务协同架构(多应用、多模块、多端)
- 技术栈选型原则(Golang / Goravel / Redis / Kafka / ClickHouse / ElasticSearch)
- 系统演进阶段:单体 → 模块化 → 多租户 → SaaS → 平台生态
第二部分:核心技术架构层
- 应用层(API Gateway / BFF / GraphQL)
- 业务服务层(Service Layer 模块化划分)
- 多租户与多应用设计模式(Tenant / AppID / Namespace)
- 数据访问层(GORM + Repository + Hook 机制)
- 异步与事件驱动架构(EventBus、Message Queue、Outbox Pattern)
- 缓存与分布式锁(Redis、Ristretto、延迟队列)
- 接口安全与签名体系(JWT / HMAC / OAuth2 / OpenAPI)
- 灰度发布与版本控制(Config Versioning + Feature Toggle)
- 分布式任务调度与工作流引擎设计
第三部分:平台通用能力中心
- 用户中心与账户体系(多端统一登录、跨产品绑定)
- 统一认证授权中心(SSO + OAuth + RBAC + ABAC)
- 多应用配置中心(AppConfig / Feature Flag)
- 文件中心(统一上传、版本、CDN、图片裁剪)
- 通知中心(消息模板、短信、订阅消息、Webhook 回调)
- 日志中心(结构化日志 + Graylog + Loki)
- 审计中心(操作日志、数据变更记录、合规追踪)
- 权限与策略中心(Casbin / 自定义 Policy Engine)
- 自动化部署与配置下发(基于 GitOps)
第四部分:业务域服务体系
- 内容域(CMS、UGC、Feed 流)
- 电商域(商品、订单、库存、支付、营销)
- 工具域(表单、任务、OCR、AI 接口封装)
- 媒体域(视频、音频、频道、推荐算法)
- 分析域(BI、用户画像、埋点数据仓库)
- 推广域(广告、分销、渠道追踪)
- 金融支付域(支付、退款、对账、风控)
- AI 服务域(模型服务封装、AIGC 接口、Prompt 代理)
第五部分:多租户与多应用设计
- 多租户隔离策略(逻辑隔离 vs 物理隔离)
- 租户上下文注入与 Goravel ORM Hook
- 数据表 Schema 设计模式(tenant_id, app_id, namespace)
- 应用注册与生命周期管理
- App 配置分层(平台默认 / 租户覆盖 / 实例自定义)
- SaaS 层级(单体 SaaS、子租户 SaaS、白标 SaaS)
- API 网关级多租户路由设计(域名 / Header / JWT Claims)
第六部分:可扩展的服务框架
- 模块化架构设计(Goravel + Go Plugin + Wire DI)
- 组件注册与生命周期管理(init() vs 注册中心)
- 插件系统(动态加载、路由注入、能力发现)
- 内核与模块通信机制(Event、gRPC、REST、Channel)
- 扩展点设计模式(Hook、Middleware、Pipeline、Observer)
- 模块模板与 CLI 代码生成(Module Scaffolding)
- 热加载与热插拔实现(插件化架构)
第七部分:数据与缓存架构
- 数据库分层架构(主从、读写分离、分库分表)
- ORM Hook 实践(BeforeCreate/AfterQuery/WithTenant)
- 缓存策略(Cache Aside、Write Through、TTL/Tag)
- 多级缓存设计(Redis + 本地缓存 Ristretto)
- 数据一致性策略(分布式事务、补偿机制)
- 搜索与分析系统(ES + ClickHouse)
- 大数据与埋点管道(Kafka + Flink + Hive)
- 数据脱敏与隐私保护策略(GDPR / PII Tokenization)
第八部分:高并发与可用性架构
- 负载均衡与反向代理(Nginx / Envoy / Traefik)
- 限流与熔断机制(令牌桶、滑动窗口、CircuitBreaker)
- 服务注册与发现(Consul / Etcd / Nacos)
- 异常隔离与降级策略
- 容灾备份与多活架构(Region、Zone、Cluster)
- 健康检查与自愈机制
- 系统级高可用模式(Leader Election、Failover、Replica)
- 性能优化与基准测试(Benchmark + Profiling)
第九部分:平台级 AI 支撑架构
- AI 微服务封装(统一调用接口、任务队列)
- Prompt 模板系统(可配置参数与上下文)
- 模型适配层(OpenAI / Claude / 本地模型)
- 向量检索服务(Faiss / Milvus / PgVector)
- 数据增强(RAG、Embedding、缓存策略)
- AIGC 输出管理(防注入、防滥用、防重生成)
- 与各产品矩阵的深度融合(AIGC 编辑器 / 自动推荐 / AI 支持客服)
第十部分:DevOps 与可观测性
- CI/CD 流程(GitHub Actions / Drone / ArgoCD)
- 环境分层(dev / staging / prod)
- 配置中心与环境变量管理(dotenv + Secret Manager)
- 监控与报警(Prometheus + Grafana + Alertmanager)
- 日志与追踪(OpenTelemetry + Jaeger + Loki)
- 代码质量与安全审计(SonarQube / SAST / DAST)
- 自动伸缩与资源编排(Kubernetes + HPA)
- 基于 K3s 的本地轻量化部署方案
第十一部分:SaaS 商业化能力
- 租户计费体系(Subscription、用量计费、分层套餐)
- 租户隔离账单与配额(Quota 管理)
- License 服务(Token + 授权机制)
- 多语言与多币种支持
- 平台级插件市场与生态拓展
- 多渠道数据打通(CRM / ERP / BI)
- API 开放平台(OAuth2 + Client Credentials)
- SaaS 版本管理与灰度更新策略
第十二部分:安全与合规体系
- 平台安全模型(Zero Trust + RBAC + Audit)
- 认证协议与加密机制(JWT / HMAC / TLS / AES)
- 防护体系(WAF / CSRF / SSRF / SQL 注入防御)
- 敏感数据保护与脱敏策略
- 审计日志与取证机制
- 权限委派与最小权限原则
- API 签名防篡改机制(签名字符串规则)
- 隐私与合规(GDPR、CCPA、中国网安法)
第十三部分:运维与成本优化
- 集群成本结构分析(CPU/GPU/存储)
- 自动化部署与滚动更新
- 服务拆分与冷启动优化
- 监控数据可视化仪表板设计
- 弹性伸缩与定时资源调度
- 数据归档与冷存储策略
- 容量规划与成本优化策略
- 节点选型(N100 / EPYC / ARM)与混合云方案
第十四部分:未来演进方向
- 模块微前端 + 微服务融合架构
- Serverless 结合方案(Cloudflare Workers / Fly.io / OpenFaaS)
- EventMesh 与 Data Mesh 模式探索
- DSL 驱动的配置化后端(JSON Schema + SimDSL)
- 全自动化 DevOps(AIOps + GitOps + ChatOps)
- 数据智能化决策引擎(AB 测试 + 自适应推荐)
- 平台生态系统开放策略(插件开发者平台)